top of page

幸福療法 (Wellbeing Therapy)

在1954年Parloff, Kelman和Frank就曾提出心理治療的目標是提高個人舒適度和有效性。研究者們發現僅使用藥物進行治療,抑鬱症復發率到達40%(Ramana et al., 1995)。於是臨床研究人員將注意力轉移到提高生活品質 方面,幸福療法應運而生,配合藥物一起使用以做到防止抑鬱症復發的作用。


幸福療法增強人們對於幸福事件的認識,而非阻礙負面事件的發生。比如在日常生活中,當我們感覺到能力不足,無法達到目標或者陷入生活困境時,幸福療法會鼓勵我們將現在的自己與曾經的自己相比較,思考自己的進步和成長。使用幸福療法,我們會著眼於自身的進展而非自己與目標之間的差距,從而漸漸培養積極正向的思考方式。由此可見,幸福療法主要在於阻礙負面事件發生時的自動消極思考,轉而用積極的角度思考,感受幸福的存在。


幸福療法多用於抑鬱症和焦慮症的治療後恢復過程。其中一種方式便是記錄日記,病人記錄生活中的幸福事件和自己的感受,逐漸學習自動積極思考,然後再將這種思考方式帶入生活中來創造幸福事件。

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

📚 參考資料

Fava, G. A., & Ruini, C. (2003).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 well-being enhancing psychotherapeutic strategy: Well-being therapy.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, 34(1), 45-63.


Parloff, M. B., Kelman, H. C., & Frank, J. D. (1954). Comfort, effectiveness, and self-awareness as criteria of improvement in psychotherapy.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, 111(5), 343-352.


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 .

撰文:Chess

插畫:TT

外框設計:Elim & Q

Image-empty-state_edited_edited_edited.j
bottom of page